「漫步華爾街」讀後感:建構以ETF為核心的資產配置
「漫步華爾街」讀後感:建構以ETF為核心的資產配置
「漫步華爾街」由墨基爾(Burton Malkiel)所著,在全球暢銷超過200萬冊,首次出版至今已逾50年,並多次再版,反映其持久影響力及價值。書中主張以簡單原則理財,包括成本極小化、定期儲蓄、分散投資、再平衡、稅務管理等,即可穩健達成理想的績效。以下分享書中重點及個人心得:
一、 ETF為簡便及有效的投資工具
將投資組合一部分購買ETF,可說是本書核心觀念。主要理由包括:實證顯示幾乎無基金經理人投資績效,可以長期超越股價指數報酬率,因市場具備效率使股價已反映市場資訊,且影響股價的新聞為隨機而無法事前預測;被動型ETF手續費低於主動型基金,更低於頻繁進出市場的交易成本;實務上雖然可能藉由選股賺取超額獲利,但其需以承擔超額風險作為代價等。
本書亦介紹磐石及空中樓閣理論:磐石理論認為股票有明確內在價值,當巿價與價值不符時,存在獲利空間,從而衍生基本分析;空中樓閣理論由心理解讀股巿,只要有人願用更高價格接手,資產就有價值,因此部分人士藉由研究以前群眾行為預測其未來行動,並造就技術分析。惟基本分析可能存在應用資訊不正確、主觀判斷等問題,技術分析因股價隨機漫步,使其無長期顯著準確性,因此買進指數股票型基金並長期持有為較佳投資方式。
二、多餘資金可投入因子型ETF以賺取潛在超額報酬
本書價值在於由理論及實務面,講述諸多投資方式,其中令人印象深刻者為Smart Beta觀念,此指有一派人士認為運用多種相對被動、有規則依據的投資策略,可獲得比市場更高的超額報酬,且僅需負擔較指數型基金差不多的風險,其類型包括以低本益比及低股價淨值比等指標挑選股票(價值因子)、偏重小型企業投資組合賺取較高報酬(規模因子)、買入低股價波動性公司(貝他值因子)及投資上漲趨勢股票(動能因子)等。
單因子方面,曾經有研究指出動能型ETF表現略優於大盤,其餘不論是價值、規模、低波動等因子則不如大盤;混合因子方面,部分研究顯示若結合多項負相關因子,可帶來更高風險調整後報酬。惟由於Smart Beta型ETF參差不齊,加上可能需承擔較高風險,爰書中建議仍應將廣基型ETF列為投資組合核心。另每個時期市場偏好股票類型不同,如網路泡沫破滅後,價值因子績效異常優秀,但在2020年代的前10年,成長因子非常熱門。
三、廣泛分散投資組合以降低風險並採取再平衡策略
由於各公司股價非完全平行移動,爰多元分散投資的風險,較僅投資1、2檔股票還要低,特別是當資產間價格走勢關聯程度為負數。另廣納全球標的之多元投資組合,其風險比僅投資美國股票還低,即便所納入其餘國家股票波動程度較美股高。有一派說法認為,在投資者總報酬中,多達90%以上取決於資產配置,僅10%以下源於特定股票或共同基金報酬。此外,書中提及風險平價概念,可採用槓桿方式買入低風險資產,優化投資組合。
再平衡策略為資產配置的重點,此不僅可以降低投資組合風險,甚至可能增加收益。假設一開始投資組合比率為股票占50%,債券占50%,若其後因股價上漲,使股票及債券比率為60%比40%,此時應將股票賣出,並將其所獲得資金用於購買債券,使投資組合比率重新回復至股票50%及債券50%。
四、理財策略應以家庭目標及個人條件為依據
書中指出,理財策略應以個人或家庭目標為依據,如假設在未來特定時間將支付購屋頭期款或繳納大學學費,則當下應預提一筆金錢至到期日能夠配合繳款日的安全性資產,包括零息債券及定期存款等。在退休金準備方面,投資人愈接近計劃的退休年齡,愈應將資產配置轉為可以產生固定收入的投資並降低風險,以因應屆時無工作所得且需支付生活費用等狀況。
理財策略亦應考量個人的條件,不論是年齡、收入及人生責任,皆對資產配置產生重大影響。年齡與風險承擔能力相關,年輕忽略長期投資股票好處,或年老承擔太高風險,皆為不智;另收入來源及類型關乎個人資產配置,當收入愈穩定,愈可承擔風險;在人生責任方面,若單身且無家累,或可不需壽險,反之若需承擔家計,則應投入資金購買保險。
五、 低價投資具基本面的夢想題材成長股
儘管本書推薦以指數型投資為主要方法,但對熱衷於投資個別公司股票者,仍然提出一套方法。書中指出應以成長、保守及題材等原則投資:成長指投資未來5年以上盈餘成長高於平均值的公司,因持續成長不僅增加公司的盈餘及股利,亦可增加個股本益比;保守指投資低於或略高於市場本益比的股票,因其可彌補若估計錯誤所造成的風險;題材則指可帶給投資者夢想,以利於吸引資金擁入。
個人認為前述方法涵蓋兩項原則:其一為投資股價相對便宜的成長股,要達成此目標需預見大眾未發現的市場成長機會,或者在成長股價格拉回時找買點,若覺得估計未來盈餘不易,可考慮以歷史數據計算彼得林區指標((EPS年複合成長率 + 殖利率)/本益比),並於該指標大於2時買入;其二為該公司應具備題材,以利於吸引資金,因即便股價便宜,若後續無買盤擁入,仍無法產生上漲動力。
六、 個人總結
經閱讀本書內容後,個人提出兩配置、三步驟的理財方式,增進個人財富。投資人應以ETF為核心資產,若對個股投資具備能力及熱忱,再以成長股為衛星資產。至於致富三步驟則為:1.藉由增加收入及儲蓄並減少租稅,提升可投資金額;2.將核心資產配息一部分撥至衛星資產,追求資本利得,並增進選股經驗及能力;3.將衛星資產收益一部分撥至核心資產,以控制個股投資的風險及金額。
建構以ETF為核心的資產配置
|
核心配置 |
衛星配置 |
比率 |
占投資的80~100% |
占投資的0~20% |
工具 |
以ETF為主 |
具基本面及題材的成長股 |
投資策略 |
定期定額,原則不停損,投資績效的關鍵為資產配置及再平衡。 |
持續增進個人財經知識,以強化挑選個股能力,必要時應停利及停損。 |
布局考量 |
市場:同時布局已開發經濟體及新興市場。 資產:投資價格關聯程度為負相關的多項資產。 賦稅:優先投資具備節稅效果的資產。 個人:以理財目標及個人條件決定資產配置。 策略:多餘資金可以布局價值、規模、波動、動能等因子類型的ETF。 |
個人的能力圈、風險偏好、研究時間等。 |
標的選項 |
市場:VTI(美國)、SPDW(不含美國先進經濟體)、VWO(新興市場)等。 資產:VT(全球股市)、BNDW(全球投資級債券)、REET(全球不動產投資信託)、GLD(黃金)等。 策略:VTV(大型價值)、RSP(等權重)、GSLC(價值、動能、體質、波動)等。 |
可由人工智慧、半導體、電動車等具長期成長動能的產業中挑選個股。 |
總結 |
1.
增加收入及儲蓄,減少租稅,以提升總投資金額,並決定核心及衛星資產配置。 2.
將核心資產配息的一部分,撥至衛星配置,以追求迅速成長的資本利得,並增進選股經驗及能力。 3.
將衛星資產收益的一部分,撥至核心資產,以控制個股投資的風險及金額。 |